當「交易即生活」成為新世代金融科技的目標藍圖,加密貨幣交易所也正迅速擴展戰場,從傳統的幣幣交易、合約衍生品,進一步延伸至日常支付領域。
這一場景轉換不僅改變使用者對加密資產的應用想像,也代表著產業進一步接軌現實世界消費場景的戰略佈局。
在這波浪潮中,九大加密交易所已先後推出信用卡、金融卡與應用程式類型的支付產品,涵蓋全球主要市場。
無論是透過Visa、Mastercard、美國運通等傳統金融機構合作,或自建錢包與獨立生態系統,這些交易平台無一不是瞄準「加密即支付」的市場紅利,試圖將用戶的資產直接轉化為生活消費力。
Coinbase在美國市場與美國運通合作推出Coinbase One Card,針對高端會員提供2% 至4%比特幣返現與一系列專屬保障。
而 Gemini則以更靈活的返現機制見長,根據消費類型提供最高4%的加密貨幣獎勵,支援超過50種幣別選擇。
Crypto.com採分級卡制度設計,依持卡等級提供1.5%至6.5%不等的回饋率,進一步構建忠誠用戶體系。
除信用卡產品,Kraken則跳脫實體卡模式,推出Krak的支付應用程式,內建300多種貨幣即時轉換,並設計穩定幣年收益高達4.1%的餘額帳戶。
這種應用主導型策略,類似於Venmo或PayPal的區塊鏈升級版,讓全球用戶得以無痛進入加密支付場景。
Bybit則主攻金融卡市場,其Mastercard金融卡開放至 EEA、瑞士、澳洲等地,並根據用戶等級提供 2% 至 10% 的現金回饋,成為高頻消費者的選擇之一。
Bitget則同時推出Wallet Card及信用卡雙產品,一方面打通儲值支付場景,一方面強化高階用戶的Visa信用卡體驗,年費全免且回饋靈活。
MEXC雖然產品描述簡約,但其金融卡在歐洲地區具備穩定的成本結構與高限額設計,儲值上限達10萬USDT,適合大額用戶。
Gate則透過Gate Card結合旅遊返利與平台生態權益,提供機票、飯店最高7%的 USDT返現,將卡片功能與平台使用行為深度綁定。
最後是KuCoin,專為歐洲市場推出KuCard Visa借記卡,支援即時加密資產轉換,並根據VIP等級提供最高每月€250回饋額度。
其設計突顯交易所對高頻使用者的優待策略,並以54種幣別支持多樣化消費。
這些產品綜合下來,不僅反映了交易所對現實場景需求的理解,也標誌著加密產業的一種主動靠近主流金融框架的趨勢。
2025年下半年將是加密交易所支付產品的加速期。
從信用卡、金融卡、應用程式,到自建穩定幣與錢包生態,每一家平台都在積極爭奪用戶的日常金融入口。
雖然Visa、Mastercard等傳統金融機構仍扮演重要橋樑角色,但新型態的App與去中心化支付解決方案也正在逐步興起。
未來這些支付產品是否能真正打破加密與法幣之間的鴻溝,取決於使用者體驗、監管環境與跨境兼容性等多重因素。
無論如何,「交易即生活」的理想,已不再只是願景,而是競爭最激烈的下一場戰爭。
在全球金融轉型之際,亞洲年輕世代的資產配置也悄然發生變化。 2025年的南韓,50歲以下人口中已有27%進場加 […]
作為在香港從事加密貨幣OTC場外交易的業者或用戶,這條新聞不可不看。 香港政府近期正式將OTC平台與場外換匯服 […]
金融科技市場競爭激烈,Kraken 近期推出全新支付應用「Krak」,主打零手續費轉帳、300多種資產支援與穩 […]
香港特區政府日前正式發布《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.0》,標誌著自2022年初次進軍Web3以來又一次重要制度性 [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