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金融轉型之際,亞洲年輕世代的資產配置也悄然發生變化。
2025年的南韓,50歲以下人口中已有27%進場加密貨幣市場,而其中七成更計劃加碼投資。
從應對退休缺口到對抗房價與低薪,這場資產行為的轉向,不僅止步於韓國,也正在影響香港與台灣的新世代投資者。
根據Hana金融研究所的調查,南韓20至50歲之間的受訪者中,有近三成擁有加密資產,且年齡層越高,參與率不減反升。
40歲族群的持幣率最高,其次是30歲與50歲年齡層。即便2024年市場曾歷經調整,但大多數人仍視比特幣為「數位黃金」,把它納入退休規劃。
這樣的行為,在高齡化壓力日益加劇、傳統養老制度逐漸失能的社會結構下,展現出一種集體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應對方式。
年輕人則明顯是另一番景況。
在高失業率與高房價夾擊下,他們不再對傳統股市或存款報酬心存幻想。
進入門檻低、波動大、回報潛力高的加密市場,反倒成為一種可以憑藉運氣與資訊反應實現階級躍升的機會。
這不單是投資,更是一種對體制焦慮的回應,一場帶有世代情緒的鏈上反擊。
相比韓國的制度化進展,香港的加密貨幣氛圍顯得更加兩極。
近年香港政府積極釋出Web3發展訊號,推出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制度,開放ETF與穩定幣試點,讓本地市場在法規層面取得初步穩定。
然而,對年輕一代而言,加密貨幣仍多半是一種短期投機手段。
房價長年高企、薪資結構僵化,使得本地青年普遍難以儲蓄,更無從談起正規的資產配置。
許多人選擇在Binance、OKX或新興平台上炒作迷因幣、NFT或空投套利。
這是一種高風險的行為模式,但在無其他出路的背景下,也是一種充滿現實感的自我嘗試。
他們不像中年人那樣將比特幣視為穩定儲蓄,而視作翻盤賭局中一次次押注。
儘管如此,近年部分港人也開始轉向定期定額買入BTC與ETH,並追蹤如HashKey、OSL等持牌交易所的研究報告。
對於擁有高學歷或海外經驗的年輕人而言,加密投資正逐漸轉化為一門結合風控與策略的現代理財選項,成為他們重構未來的重要構件。
相對於南韓與香港,台灣年輕人對加密貨幣的接納較晚。
但2024年以來,情勢已有明顯鬆動。
不僅幣安、Bybit等交易平台持續深耕本地市場,連大型券商也開始設立數位資產部門,吸引了一批對理財有高度熱情的青年開始入場。
一方面,台灣社會長期處於儲蓄率高、風險偏好低的投資文化中,加密貨幣長期被視為投機產物。
但在ETF合法化、央行釋出對穩定幣研究計畫後,加密投資逐漸從邊緣活動轉為正規化理財選項。
年輕人開始從空投與迷因幣進入市場,再透過社群與知識平台學習風險管理與技術分析,進入一種「鏈上學徒期」。
更有趣的是,許多年輕人將投資視為社群生活的一部分。
在台灣,Telegram與Discord社群熱絡,經常舉辦分享會、空投合作甚至區塊鏈創業提案,形成一種文化性更強的投資氛圍。
他們不像韓國中年那樣謀求退休金,也不像港人那樣急於翻身,而是以學習與參與為核心價值,嘗試在不確定的經濟前景中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理財路徑。
南韓的中年人用比特幣補足退休金缺口,青年人用它對抗房價與低薪;香港青年在現實夾縫中搏一線生機;台灣年輕人則用加密市場當作財商訓練場。
不同的社會背景造就不同的動機與策略,但共同的是,加密貨幣正在亞洲新世代心中,從玩笑變成希望,從幻想變成工具。
未來的走向或許仍不明朗,監管、技術、市場皆可能翻覆。
但這場由鏈上資產驅動的青年財富轉移試驗,早已悄然開始。它不是潮流,而是一種時代現實的深層回應。
正如南韓研究者所說:「加密資產不再是邊緣商品」,它正成為亞洲年輕人與未來對話的語言。
資金回流加密市場的態勢已無法忽視。根據CoinShares的最新數據,全球加密貨幣基金在過去一週的資金淨流入高 […]
迷因幣在加密貨幣市場的地位從邊緣走向主流,已不再只是網路笑料或炒作工具。自DOGE暴漲引爆全球熱潮以來,市場開 […]
隨著加密貨幣市場持續上升,我們將解說三款在2025年有望達到5倍成長的精選山寨幣。從技術實力、話題熱度以及社群 […]
在競爭激烈加密貨幣交易市場中,增加資金以提升交易規模的機會尤為寶貴,Margex作為全球知名的加密貨幣衍生品交 [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