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幣早期投資者Brad Mills最近的一番話,在幣圈引發巨大討論。他直言比特幣週期已死,不再以過往四年一輪牛熊輪替邏輯預測未來市場,而是宣稱一個全新「Saylor週期」已經降臨。這一說法以MicroStrategy創辦人Michael Saylor為靈感,象徵市場不再只是受到散戶情緒驅動,而是正邁入由企業、國家與機構主導資產重估階段。
Mills引用了S&P 500在量化寬鬆政策下的結構變化,聯準會成為國債的永恆買家後,市場的下跌越來越短暫。類似邏輯也逐漸套用於比特幣,在全球通膨與資產荒的背景下,越來越多資金視比特幣為「數位黃金」,且傾向長期持有。這意味著比特幣的供應流動性將越來越低,而需求面卻愈發剛性,帶來價格上的長期穩定成長。
機構需求與稀缺資產價值逐漸放大
從市值結構來看,Mills指出比特幣的全球持有者僅占1%人口,而美國股票的整體價值卻達30兆美元。這樣的對比凸顯比特幣在資產配置中的滲透率仍極低。若未來有更多國家或公司採用比特幣作為儲備資產,市值躍升至10兆美元並非空想。
而這一趨勢正逐步實現中。越來越多數據顯示,持幣不動的地址比例不斷攀升,超過17%的比特幣超過十年未移動,還有29%靜置三至十年。當總供應已開採93%,實際流動供應日益緊縮的情況下,只要需求微幅上升,都會在價格上造成放大效應。這種稀缺性的長尾效應,成為Saylor週期的價格核心支撐。
不過並非所有人都對Mills的理論感到認同。鏈上分析師ZachXBT就對近期小型上市公司瘋狂購入比特幣與山寨幣的行為提出質疑。他認為這些企業缺乏風控能力,採取魯莽策略短期押注高波動資產,可能導致財報劇烈變動,難以持續執行穩健財務策略。雖然這些行為反映市場對加密資產的熱情,但是否能真正帶來機構級的長期價值,仍有待觀察。
然而整體趨勢仍顯示出,一場資本重新排序的過程已悄然發生。尤其在美國總統選舉與全球債務高壓局勢未解的背景下,加密資產逐漸被視為對沖體系性風險的工具。
當Brad Mills喊出比特幣有望再漲100倍時,其實代表著BTC可能抵達每枚1,000萬美元的預期價位。這一數字聽來誇張,卻並非唯一的高價預測。今年初經濟學家Murray A. Rudd發表論文,根據供需模型指出:若每日僅有2,000枚比特幣退出市場,保守估計也將在2028年秋季達成100萬美元價位。若機構資金提前入場,在樂觀情境下,2027年初便能達陣。
最激進的推演則顯示:若每日流通比特幣減少超過1,000枚,且需求端不斷推升,2031年初價格將可能上探500萬美元。在這樣的情境裡,比特幣將不再只是資產,而是成為全球流動性與資本秩序的核心節點。
比特幣的價格已不只是簡單的漲跌預測遊戲,而是開始與全球資本邏輯、貨幣政策與制度信任深度掛鉤。從Mills所描述的Saylor週期,到Rudd提出的供需模型,再到實際數據中反映出的供應緊縮與機構增持,市場已不再是投機者主導的輪替節奏,而是由全球資金流重新編寫的長線劇本。
下一階段的比特幣,或許不會再回頭看那熟悉的牛熊週期曲線,而是直面一場以稀缺性為本質、信仰與邏輯共振的加密重估時代。若這正是Saylor週期的起點,那麼百倍空間,可能只是故事的第一章。
2025年7月11日比特幣價格再度刷新歷史紀錄,在Coinbase上短暫衝上118,239美元,超越5月創下的 […]
新的比特幣衍生幣 BTCBULL代幣表現火熱,過去24小時內價格上漲超過100%,目前來到 $ 0.0046。 […]
2025年7月,一場源自比特幣早期地址的資金異動,瞬間震撼整個加密社群。 這不僅是一筆價值高達86.9億美元的 […]
2025年7月7日,整個加密市場再度陷入瘋狂。Elon Musk在X平台上高調表態,作為America Par […]